7月19日,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遵义市建筑业协会在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0楼会议室举行“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作室”揭牌仪式。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业服务中心主任侯廿、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徐卉、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田滔、遵义市建筑业协会会长古建林、遵义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琼及80位专家到会参加。
建设工程合同是发包人、承包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建设工程合同规定的内容多、专业性强、履行时限长,并且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发包人和承包人在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难以避免。据了解,仅2020年至2022年间,全年法院共受理各类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1万余件,在民商事纠纷案件中的比例呈现上涨趋势。
为及时有效化解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破除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办理中的“肠梗阻”,更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我会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联动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率先在贵州省成立“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作室”。
工作室的成立,标志着遵义市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开始以多元调解的方式,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是解决建设工程领域诉讼“治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工作室将秉承“公正、公平、高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做好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调解工作,助力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过遴选,工作室特聘请80名具有建设工程领域专业知识,且道德品行良好的业界资深专家、学者和精英人才,组成建设合同纠纷专家库,为工作室开展专业咨询、专家陪审等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
坚持公平正义,守得广厦万间。遵义市建筑业协会将与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携手并肩,凝聚诉讼与调解的工作合力,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联动化解工作中,通过因企施策,精准服务,推动矛盾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靠前构筑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同时借助企业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形成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企业“照方抓药”,推动各方合作共赢,为建设工程领域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